路加福音第19章逐节注解、祷读

【路十九1】「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

【路十九2】「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

【路十九3】「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

【路十九4】「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

【路十九5】「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

【路十九6】「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

  • 十九1-10的主题是「耶稣寻找失丧的人」,与十七20-37「神国撇下许多的人」平行。
  • 「耶利哥」(1节)是约旦河谷的一个重要绿洲,位于从耶路撒冷通往约旦河东的必经之路上。由于这里有许多泉水,所以自古就聚集了许多居民,大希律(Herod the Great,主前37-主前4或1年在位)也在这里建造了宫殿和圆形剧场。这里又有大片的棕树林、盛产椰枣,被称为「棕树城」(申三十四3),希律·亚基老(Herod Archelaus,主前4年-主后6年执政)在附近建立了一个小镇(Archelais),为他的椰枣种植园安置工人。此时,耶利哥位于罗马巡抚彼拉多的辖区,不但是一个农业中心和十字路口,也是贵族的冬季度假胜地、著名的希腊化城市。
  • 「撒该」(2节),是希伯来文名字「萨改」(拉二9)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纯净」。撒该是一个「税吏长」(2节),可能是替罗马帝国在耶利哥收税的税务总承包商。税吏是被犹太人憎恶的罪人,税吏长更是百姓眼中的罪魁。但在主耶稣的眼中,他却能成为一个「纯净」的人。
  • 耶利哥是一个富庶的城镇,又扼守交通要道,税源丰富,所以税吏长撒该「是个财主」(2节)。但财富并没有使撒该感到快乐,也不能让他对前途有把握,反而让他被人鄙视、不受欢迎,没有人愿意给他让路,「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3节)。
  • 以色列的「桑树」(4节)就是西克莫无花果树(sycamore fig),高达20多米,但树干分叉的地方比较低,所以很容易爬上去。有钱有势的撒该不顾体面、在众人必经的大道旁「爬上桑树」(4节),表明他迫切地想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3节)。
  • 主耶稣还没有和撒该谈过话,就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因为祂早就认识父神赐给自己的羊(约十14、29),所以「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约十3)。「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林前八3),撒该迫切追求主,这个心思就是他蒙拣选的记号。
  • 撒该看到素不相识的耶稣竟然能喊出他的名字,不由得惊呆了,「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6节)。结果,他不但在家里接待耶稣为客,也在心里接待耶稣为「主」(8节)。
上图:耶利哥的撒该的桑树(Zacchaeus' sycamore fig)。传说个子矮小的税吏撒该为了能看见耶稣,爬上这棵桑树(路十九1-10)。桑树指西克莫无花果树,是一种桑科榕属聚果榕亚属的榕树,是广义上的无花果,树叶像桑树叶,果子像无花果,味道不同于普通的无花果,甜度一般但香味浓郁。

上图:耶利哥的撒该的桑树(Zacchaeus’ sycamore fig)。传说个子矮小的税吏撒该为了能看见耶稣,爬上这棵桑树(路十九1-10)。桑树指西克莫无花果树,是一种桑科榕属聚果榕亚属的榕树,是广义上的无花果,树叶像桑树叶,果子像无花果,味道不同于普通的无花果,甜度一般但香味浓郁。

【路十九7】「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祂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

【路十九8】「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

【路十九9】「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路十九10】「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 众人私下议论:「祂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7节),表明他们对主耶稣的这个决定很不以为然。今天,当信徒看到那些被我们鄙视的人竟然也蒙了恩典,岂不也常常如此吗?当我们忘记自己也是那个「失丧的人」(10节),证明我们的属灵生命出了问题 。
  • 「撒该站着对主说」(8节),表示他的告白非常严肃。
  • 「主啊」(8节),这句话不只是礼貌,更是表示自己从此将听从耶稣。
  • 撒该主动说:「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8节),表明他已经真心接受耶稣为主,不再被钱财捆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主耶稣并没有挑战他,让他变卖一切所有的(十八22)。
  • 「我若讹诈了谁」(8节),指税吏经常故意高估别人的收入,从中牟利。律法规定,亏负别人的钱财,只需要赔偿原数另加五分之一(利六5;民五7)。只有犯了偷窃罪,才需要赔「四倍」(出二十二1;撒下十二6)。撒该说:「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8节),表明他的认罪并没有轻描淡写、避重就轻,而是当众承认,自己过去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偷窃。
  • 「今天救恩到了这家」(9节),这句话回答了之前门徒的问题:「这样,谁能得救呢」(十八26)。救恩就是基督自己的同在(5节),只要基督进入心门、救恩转瞬即成,并不需要等人读完全本圣经、不需要等人慢慢地改变行为。撒该心志的改变,证明他已经与神恢复了正常的关系。实际上,每个人在得救之前都是死人,既不能听见呼召、也不能作出回应。但「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祂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弗二4-5),所以救恩既不是根据人的行为、也不是根据人的决定,而是根据神不可抗拒的恩典。
  • 「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9节),表明撒该的信心,已经使他成为亚伯拉罕的真正子孙、得着了神白白的救恩。「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二8),而「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加三7),是属乎基督的,「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加三29)。
  • 主耶稣在即将进入耶路撒冷之前(11节),在耶利哥宣告了自己的使命:「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10节),也就是「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而这正是先知以西结所预言的神的工作(结三十四15-16)。正如主耶稣特地到撒马利亚去寻找那位有罪的妇人(约四4),祂也不是偶然路过耶利哥。无论是耶利哥城外的瞎子(十八35)、还是耶利哥城里的撒该(2节),都是承认自己败坏的人。我们若能承认自己的败坏和救赎的需要,就是蒙恩的开始,因为主耶稣将会主动靠近我们,「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因为神从亚当一失落,就开始呼唤「你在哪里」(创三9)?
  • 「失丧的人」(10节),原文又被译为「灭亡」(十三3)、「失去」(十五4)、「失落」(十五8)。一件东西的失落,就是离开了该在的位置,流失到一个错误的地方;被找到以后,就应当被放回原处。一个人的「失丧」,就是离开了神;被「寻找、拯救」以后,就应当回到本来站的地位,恢复到神起初创造的荣耀旨意里。
  • 前一章的财主少年官(十八18)的故事表明,「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十八24);但本章的财主撒该的故事则表明,「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十八27)。这两位财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少年财主自以为认识耶稣,所以恭维祂是「良善的夫子」(十八18);财主撒该却承认自己不认识耶稣,而是「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3节),结果称祂为「主」(8节)。
    2. 少年财主自以为「从小都遵守了」(十八21)律法;财主撒该却是公认的罪人(7节)。
    3. 少年财主「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十八23);财主撒该也很富足,却「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6节)。
    4. 少年财主舍不得变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十八22);财主撒该却愿意「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8节)。
    5. 少年财主做了许多事,但主耶稣却说他还「缺少一件」(十八22),并且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十八25);财主撒该只「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主耶稣却没有继续要求他变卖一切所有的,就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9节)。
上图:耶利哥废墟。如果撒该不愿意放弃他的收税工作和财富,不跟从主耶稣,他拥有的一切终究将与这废墟一样成为粪土。

上图:耶利哥废墟。如果撒该不愿意放弃他的收税工作和财富,不跟从主耶稣,他拥有的一切终究将与这废墟一样成为粪土。

【路十九11】「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就另设一个比喻,说:」

【路十九12】「『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

【路十九13】「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交给他们十锭(锭:原文作弥拿,一弥拿约银十两)银子,说:“你们去做生意,直等我回来。”」

【路十九14】「他本国的人却恨他,打发使者随后去,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

  • 十九11-27的主题是「有谁迎接神的国」,与十八1-30「有谁能进神的国」平行。
  • 从耶利哥到耶路撒冷,只剩下一天的路程。因此,有些人「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11节),弥赛亚很快就要登上宝座,门徒们也可以共享荣耀。主耶稣在地上事奉的高潮的确已经在望,但却不是登上宝座,而是被钉十字架。因此,祂用这个比喻总结了前往耶路撒冷一路的教导(九51-十九27),也纠正门徒的心思,启示基督得国的时间还没有到,门徒应当忠心地履行主的托付,等候基督再来。
  • 「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12节),比喻主耶稣还要到天上,从父神那里领受王权、然后再来;经过一段时日,神的国才能显在地上。这个比喻是就地取材,引用了三十多年前在耶利哥发生的历史。当时,大希律王在耶利哥城的宫殿里去世,遗嘱在耶利哥的圆形剧场宣布。由于犹大是罗马帝国的藩属国,所以继位的希律·亚基老必须带着大希律的戒指前往罗马,请凯撒奥古斯都批准遗嘱、封他为王(《犹太战记》卷1第33章6-9节)。但是,由于当时圣殿出现了宗教纠纷,犹太人与亚基老发生了冲突(《犹太战记》卷2第1章1-3节)。亚基老前往罗马的时候,留下宫廷管家处理家庭事务。同时有另一批王室成员前往罗马争夺王位(《犹太战记》卷2第2章1节),犹太人随后也派遣了一个五十人的代表团前去罗马告状(《犹太战记》卷2第6章1节)。在当时的人看来,亚基老的胜算并不大,但经过一番曲折的争辩,凯撒还是把希律王国的一半交给了亚基老统治(《犹太战记》卷2第6章3节)。
  • 「十锭银子」(13节),原文是希腊银币单位「十弥拿」。一弥拿相当于一百个希腊银币德拉克马(Drachma),大约是普通工人一百天的工资。每人「一锭银子」(16节),数目相同、不大不小。因此,这里的「银子」并不是比喻各人不同恩赐(太二十五15),而是比喻每个信徒都从主领受了相等的责任和机会,包括活出生命、见证主(徒一8)和大使命(太二十八19-20)。主所托付的责任并非重担,只有「一锭银子」而已。
  • 「他本国的人」(14节),比喻拒绝耶稣的犹太人。「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14节),比喻犹太人不愿接受主耶稣作王。

【路十九15】「他既得国回来,就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要知道他们做生意赚了多少。」

【路十九16】「头一个上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

【路十九17】「主人说:“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

【路十九18】「第二个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五锭。”」

【路十九19】「主人说:“你也可以管五座城。”」

  • 「他既得国回来」(15节),比喻基督再来的时候。
  • 「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要知道他们做生意赚了多少」(15节),比喻信徒在基督台前接受审判(林后五10;罗十四10)。我们今天在地上所有的事奉,将来都要在主面前一一交帐。
  • 「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16节),表明仆人工作的本钱和收益都是主人的。同样,我们事奉的机会和成果都是属于主的,不可据为己有。
  • 「良善的仆人」(17节),是称赞这位仆人体会主人的心意、忠心顺服。「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17节),比喻信徒的事奉,就是一心一意把主所交托的事情做得最好。
  • 「有权柄管十座城」(17节),比喻国度里的赏赐,不是让忠心的仆人休息,而是让他们在国度里承担更多的工作、赋予更大的权柄和责任,因为工作才是真正的享受。今天,我们不管有多少事奉,都是「最小的事」,只不过是为着将来能在国度里「与基督一同作王」(启二十4)所必须经历的实习。我们真实的事奉,乃是在永世里的「城」。
  • 赚十锭银子的仆人可以得着主人的信任、分享权柄管理十座城,赚五锭银子的可以管五座城;小小一锭银子的果效,与管理一座城的权柄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这个比喻表明,主耶稣所注意的不是人做工的果效,而是人在等候主再来的过程中、在工作里显出的忠心。

【路十九20】「又有一个来说:“主啊,看哪,你的一锭银子在这里,我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

【路十九21】「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

【路十九22】「主人对他说:“你这恶仆,我要凭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

【路十九23】「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等我来的时候,连本带利都可以要回来呢?”」

【路十九24】「就对旁边站着的人说:“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

【路十九25】「他们说:“主啊,他已经有十锭了。”」

【路十九26】「主人说:“我告诉你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路十九27】「至于我那些仇敌,不要我作他们王的,把他们拉来,在我面前杀了吧!”』」

  • 这个仆人「怕」(21节)把所领的银子赔掉了,将来难以交帐,所以不敢使用。今天,许多信徒也是按照地上工作的思路来揣摩主的心思,以为多做事多犯错、少做事少犯错、不做事不犯错,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做。但神国工作的规则却是:不做事、肯定错,不履行责任的,就是不忠心的「恶仆」(22节)。
  • 「严厉」(21节)指要求严格。「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21节)是俗语,比喻没有付出、却想有所得。
  • 「恶仆」不体贴主人的心意,与「良善、忠心」(17节)的仆人恰恰相反。既然这个仆人知道自己的主人「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22节),就应当体贴主人的心意,即使没有做生意的本事,也可以把银子存入银行、得点利息,将来「连本带利都可以要回来」(23节)。但是,这位「恶仆」虽然了解主人,但却以为那些仇敌必会得胜(14节)、不相信主人能回来作王,所以才会大胆地把主人的「严厉」当作自己懒惰的借口。
  • 「银行」(23节)原文的意义是「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指帮助生意人兑换银钱的人,是当时的小型银行。主人给每个仆人一锭银子,只相当于一个工人一百天的工资,说明主人并不指望他们做大事,他们只要体贴主人的心意,赚一点利息也可以交账。
  • 「忠心」不在于工作果效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履行主所托付的责任、把握主所赐予的机会。今天,我们若明知主「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2),但却仍然只顾过自己的日子,表明我们并没有忠心等候基督再来(13节),将来在基督台前,也要因「知而不行」被主定罪,因为主说:「我要凭你的口定你的罪」(22节)。
  • 「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24节),比喻不肯忠于托付的信徒,连仅有的机会也会失去,被主交给可以妥善利用它的仆人。许多信徒想等到事业成功之后、儿女长大之后、自己退休之后再专心事奉,结果却没想到,当自己以为时机成熟的时候、机会却永远没有了。
  • 神呼召我们,是要我们去「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14),有些人却自诩淡泊名利,能上天堂就行,不必追求功名利禄。殊不知神国的规则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26节)。人若不肯勤于练习,任何技能都会衰退;人若不肯善加运用,任何机会都会逝去。属灵的生命也是如此,不是在运动中成长、就是在静止中衰退;不是在追求中丰富,就是在懈怠中穷苦。国度是人享用神荣耀和丰富的地方,神呼召我们,是要我们「丰丰富富地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彼后一11)。因此,人若不肯追求神所预备的奖赏、不肯把握主所托付的机会,恐怕连进神国的资格都没有。国度的迟延就是神给我们存留的时间(彼后三9),让我们抓紧机会完成托付、预备自己,迎接神国到来。
  • 「至于我那些仇敌,不要我作他们王的,把他们拉来,在我面前杀了吧」(27节),比喻基督再来之后,要对那些拒绝基督作王的人进行审判。每个人都要在主面前作出抉择,这个抉择并非无关紧要,而是生死攸关。
  • 12-27节的比喻与太二十五14-30的比喻相似,但含义不同。《马太福音》中的比喻金额非常庞大,每个人都不同,但奖赏却一样;《路加福音》中的比喻金额不大,每个人都相同,但奖赏都不同。《马太福音》的比喻是提醒我们忠心地使用主的恩赐;《路加福音》的比喻是提醒我们忠心地履行主的托付。

【路十九28】「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

【路十九29】「将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那里,就打发两个门徒,说:」

【路十九30】「『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以解开牵来。」

【路十九31】「若有人问为什么解它,你们就说:“主要用它。”』」

  • 十九28-44的主题是「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与十八31-34「耶稣宣布去耶路撒冷」平行。
  • 「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28节),表明祂完成了在地上的传道事工,最后的使命乃是到耶路撒冷去上十字架,成就神所命定的救赎大工。主耶稣当日带领门徒,是「在前面走」,今天,祂带领我们,也是「在前面走」。我们的前面无论是甘、是苦,是耶路撒冷、还是地极,主都会为我们领路,我们都可以安心地跟随。
  • 「伯法其」(29节)意思是「未成熟的无花果之家」,「伯大尼」(29节)意思是「枣椰之家」或「悲惨之家」。这两个村庄都位于耶路撒冷东郊橄榄山的东南坡,彼此相邻。再往前走几步,耶路撒冷城就在眼前了。
  • 主耶稣在伯法其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30节),就是让门徒到伯大尼去。主耶稣和门徒当天晚上出城往伯大尼住宿(太二十一17),可以顺便把驴驹归还主人。
  • 「驴」(30节)是温驯的动物,曾被用作有地位者的座骑(士十4;十二14;撒下十六2)。它不像战马那样威风,骑驴代表谦和、温柔、和平(亚九9-10)。《马太福音》提到有两匹驴,而《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则强调那匹「从来没有人骑过的」(30节)的「驴驹」(30节)。献给神的果子是初熟的(利二十三10),献给神的红母牛是没有负过轭的(民十九2),给神国之王骑的驴也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主能骑一匹「从来没有人骑过的」驴,主也能降服一个从来未曾顺服过的人。
  • 「主要用它」(31节),这句话可能是主耶稣预先与他们安排好的一个口令。
  • 伯法其距离耶路撒冷大约两公里,其实并不需要骑驴。但主耶稣特意安排了一个神国之王的入城仪式,目的是要向百姓公开表明自己的身分。此时,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正沿着这条路线涌进耶路撒冷守逾越节,主耶稣将在前呼后拥的人群中,以和平君王的身份骑驴进入「大君王的城」(诗四十八2),但祂没有登上宝座,而是上了十字架。十字架的阴影虽是浓重,但却不能掩盖神国之王的权柄。
上图:主耶稣骑驴进京的路线,从右向左依次经过伯大尼、伯其法、客西马尼园、圣殿。

上图:主耶稣骑驴进京的路线,从右向左依次经过伯大尼、伯法其、客西马尼园、圣殿。

【路十九32】「打发的人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

【路十九33】「他们解驴驹的时候,主人问他们说:『解驴驹做什么?』」

【路十九34】「他们说:『主要用它。』」

【路十九35】「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着耶稣骑上。」

【路十九36】「走的时候,众人把衣服铺在路上。」

  • 「主人」(32节)原文是复数,表明这只驴驹有好几位主人,但却同心接受主耶稣的呼召。
  • 「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35节),是用衣服代替鞍子。主耶稣坐在衣服上面,代表弥赛亚君王的荣耀。
  • 「走 πορε?ω」(36节)和「去」(九51)原文同一个字。本书从主耶稣「定意向耶路撒冷去」(九51),一直到祂进入耶路撒冷,一共十次用这个字来强调主耶稣的十字架之行(九51、52、53、56、57;十38;十三33;十七11;十九28、36),这里是最后一次。
  • 「众人把衣服铺在路上」(36节),是向弥赛亚君王表示效忠致敬(王下九13)。此时逾越节将到,有极多的人从各地前来耶路撒冷过节。
上图:1890年拍摄的一个骑在驴子上的伯利恒人。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上图:1890年拍摄的一个骑在驴子上的伯利恒人。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路十九37】「将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榄山的时候,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

【路十九38】「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

【路十九39】「众人中有几个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祢的门徒吧!』」

【路十九40】「耶稣说:『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 众门徒「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37节),是因为他们想起了先知撒迦利亚对弥赛亚君王的预言:「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祂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亚九9)。因此,他们都知道应验先知预言的时候到了(太二十一5;约十二15),但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主耶稣进了城,还要上十字架。
  • 「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38节),这个颂词原是诗一百一十八26向朝圣者祝福的话,这里是对弥赛亚的称颂。诗一百一十八是六篇哈利路篇(Halle)的最后一篇,主耶稣和门徒在结束最后晚餐的时候即用此篇来赞美神(可十四26),其中25-26两节是赞美的高潮。
  • 在四福音中,只有《路加福音》指出,群众的欢呼声中包括了「在天上有和平」(38节,只有人与神恢复了和平(二14),祂的荣耀才能得以彰显。《路加福音》还省略了其它福音书提到的希伯来词「和散那」,用外邦人能明白的「荣光」(38节)来代替。
  • 众人称耶稣为「奉主名来的王」(38节),但法利赛人却称耶稣为「夫子」(39节),表明他们仍然不肯承认耶稣是弥赛亚。
  • 「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40节),指律法规定,该作见证的人若是「不把所看见的、所知道的说出来,这就是罪;他要担当他的罪孽」(利五1)。「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40节),可能是谚语(哈二11),意思是「这些石头就要代替他们作见证」。主后70年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甚至拆毁圣殿石头(43-44节),可以说是这些石头向他们呼叫,见证他们顽梗的罪。
  • 在这之前,主耶稣并未公开宣布自己是弥赛亚。但从现在开始,祂不但允许、甚至鼓励人们这样做。在接下来在耶路撒冷的几天当中,祂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让人注意到这一事实:祂就是弥赛亚。因此,虽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早已吩咐说,若有人知道耶稣在哪里,就要报明,好去拿祂」(约十一57),但主耶稣却没有悄悄地进城,而是前所未有地高调、在万众瞩目之下骑着驴子进城,就像张开双手对耶路撒冷说:「直到现在,你还不愿意接受我作王吗?」

【路十九41】「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

【路十九42】「说:『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

【路十九43】「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

【路十九44】「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

  • 41-44节只有《路加福音》才有记载。神国之王入城仪式的高潮,竟然是主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41节),与群众的欢乐形成对比(37-38节)。人所看见的是神国即将显现,主所看见的却是耶路撒冷因拒绝救主而将要被毁。
  • 「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42节)是双关语,因为「耶路撒冷」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平安的训诲」(来七2)。但那些身处在平安之城中的人,却不知道关系自己平安的事,他们即将因为弃绝神国之王、遭遇可怕的灾难(43-44节)。
  • 「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42节),因为当时耶路撒冷的平安,完全倚靠罗马政权的治理,犹太教领袖都倚靠罗马政权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却不肯接受神国之王、与神恢复平安(二14)。结果,本来是维护耶路撒冷平安的罗马,最后却成了毁灭耶路撒冷的仇敌。
  • 「日子将到」(43节),指主后66-73年爆发了第一次犹太战争(First Jewish–Roman War),犹太百姓起来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主后七十年,罗马王子提多围城七个月,攻陷耶路撒冷、圣殿被毁。
  • 「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43节),这是描述当时典型的围城战争。
  • 「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44节),这可能是当时的一句成语,意思是「完全毁灭」,但在主后七十年却按照字面完全应验了。当时罗马军队彻底毁灭了耶路撒冷及圣殿,甚至石头也被撬开。
  • 「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44节),指现在主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正是百姓接受基督为王、与神恢复平安的时候,但许多人却刚硬地拒绝了神的眷顾,结果只能悲惨地自食其果。
上图:1890年拍摄的从橄榄山俯瞰耶路撒冷照片。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上图:1890年拍摄的从橄榄山俯瞰耶路撒冷照片。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耶稣时代从橄榄山顶西望耶路撒冷和圣殿

【路十九45】「耶稣进了殿,赶出里头做买卖的人,」

【路十九46】「对他们说:『经上说:我的殿必作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

【路十九47】「耶稣天天在殿里教训人。祭司长和文士与百姓的尊长都想要杀祂,」

【路十九48】「但寻不出法子来,因为百姓都侧耳听祂。」

  • 十九45-二十四43的主题是「耶稣在耶路撒冷受审」,与徒十九21-二十三10「保罗在耶路撒冷受审」平行,包括三大部分:
    1. 耶稣的教训(十九45-二十一38);
    2. 耶稣的受难(二十二1-二十三56);
    3. 耶稣的复活(二十四1-43)。
  • 十九45-二十一38的主题,是「耶稣的教训」,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耶稣天天在殿里教训人(十九45-48);
    •  B. 耶路撒冷拒绝耶稣(二十1-44);
    •   C. 文士与寡妇(二十45-二十一4);
    •  B1. 耶路撒冷将被审判(二十一5-36);
    • A1. 耶稣每日在殿里教训人(二十一37-38)。
  • 「耶稣进了殿,赶出里头做买卖的人」(45节),并不是在主耶稣进城的当天,而是在第二天。主耶稣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 第一天祂以大君王的身分进城,「入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物件」(可十一11);
    2. 第二天祂以大祭司的身分进城,「进入圣殿,赶出殿里做买卖的人」(可十一15)。
    3. 第三天祂以大先知的身分进城,「在殿里教训百姓,讲福音」(二十1)。
  • 「殿」,包括圣殿本身和四围的院子。先知玛拉基早已预言,选民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祂的殿」(玛三1),洁净那里的敬拜和事奉(玛三2-3),圣殿里不再有做买卖的人(亚十四21)。
  • 当时在圣殿的外邦人院里,有两种在「里头做买卖的人」,都与祭司长们的利益有盘根错节的联系;表面上是为人提供方便,实际上是盘剥百姓。今天,许多人也常常奉基督的名牟利,理由貌似合理、实际上是「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提前六5),使圣殿「成为贼窝了」(46节)
    1. 当时每个犹太男子,每年都要捐给圣殿半舍客勒的殿税(出三十13)。但圣殿不收希腊和罗马的钱币,殿税必须用指定的推罗舍客勒缴纳。因此,在殿中兑换银钱的买卖便应运而生,手续费的利润很高。
    2. 献祭的祭牲必须没有残疾(利一3),所以圣殿设立专人查验,但标准却弹性很大。若是从圣殿官方所设的摊贩购买祭牲,就不会被刁难,但价格却比外面的市场上要贵得多。
  • 我的殿必作祷告的殿」(46节),是引自赛五十六7;「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46节),是引自耶七11。主耶稣曾经两次洁净圣殿:
    1. 第一次洁净圣殿,是在主刚刚开始地上的事奉的时候(约二13-17);祂称殿为「我父的殿」(约二16),因为祂是以神儿子的身份来洁净圣殿。
    2. 第二次洁净圣殿,是在主即将结束地上的事奉的时候(45节);祂称殿为「我的殿」(46节),因为祂是以神国之王的身份来洁净圣殿。
  • 「耶稣天天在殿里教训人」(47节),成全了祂十二岁的时候「坐在教师中间」(二46)的光景。那时,「凡听见祂的,都希奇祂的聪明和祂的应对」(二47);现在,「百姓都侧耳听祂」(48节),但他们的领袖却「都想要杀祂」(47节)。
  • 「祭司长和文士与百姓的尊长」(47节),原文都是复数,他们都是当时犹太公会(Great Sanhedrin)的主要成员,代表耶路撒冷的宗教和民事领袖。「祭司长」是祭司的族长或高级祭司(拉八24),大都是撒都该人;「文士」是精通旧约圣经和口传律法的人,他们大多是法利赛人;「百姓的尊长」是民间的领袖、族长。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的宗教见解不同,平时彼此敌对,现在却联合起来、「都想要杀祂」。因为主耶稣所讲的真理,不但揭穿了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也触动了撒都该人的既得利益,还妨碍了长老的权柄。只有那些没名没利、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才肯「侧耳听祂」。
  • 「名、利、权」,历来都是信徒挥之不去的试探。当我们撇下属地利益的时候,又会渐渐赢得属灵的名声;当我们放弃属世权力的时候,又会慢慢拥有教会的权柄。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名、利、权」,最终都会蒙蔽人的心眼、使人偏离基督。因此,一个背起十字架跟从主的人,不但要撇下名声、利益和权力,也不要在半路上捡起换了包装的粪土。

上图:主前126至主后65年在推罗铸造的推罗舍客勒。鹰的右边没有字母KP或KAP。

上图:主前126至主后65年在推罗铸造的推罗舍客勒。鹰的右边没有字母KP或KAP。

耶路撒冷城区和城牆变迁

上图:耶路撒冷城区和城牆变迁。

读经有感:生息取利

  耶稣在比喻里,显然说明信徒和世人都一样,应该都作有用的人。上帝不可能对祂从死亡中抢救过来的我们连一点儿期盼都没有。若父母尚且期盼他们所悉心养育的儿女快高长大、成将成相,何况我们的上帝?显然,按祂至高的旨意,一直就期盼着我们都成器成才,作祂国度丰盛的子民、作祂天家蒙爱的儿女、作祂宇宙聪明的管家!其实不论今生永世,尽管人人都有限,也都在不同层次上愚昧软弱,但主既仁爱怜悯,又公正平等,所以人人当然都应该尽心竭力,善用主一切的所托。就算自知比别人都更愚昧软弱,其实也应该尽心竭力,若不是亦步亦趋效法所知比自己优胜之人的做法,至少也应该将一切所托都交由银行的专业人士融资生利。显然,在主的心目中,凡埋没或搁置祂所托所有所能所是的人,就都是自甘沦为一无所是、一无所用、一无所值的人,终必被主称为恶仆!滥用所托是恶仆,搁置所托也是恶仆!

默然自问:

  1. 同是堕落败坏的天涯沦落人,为什么撒该竟愿意几经折腾来认识路过的耶稣究竟是谁?(1-10节)
  2. 能否列出撒该所以能蒙主青睐验中的种种原则性鲜明要件?(1-10节)
  3. 何以见得我真信耶稣经已经亲赴天上,迟早必得国回来执掌王权,对仆人按功论赏?(11-27节)
  4. 是否不按主人的托付善用当前一切所有所能所是的恶仆必然得救无门?(11-27节)
  5. 究竟我心里的筹算与手里的作为在随时得国回来的主面前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11-27节)
  6. 我如何确保自己必不被列在基督得国降临时被杀的人群之中?(11-27节)
  7. 如何确保自己在意愿上、心态上、生命上、思想上、言行上都合乎再临之主使用的驴驹?(28-40节)
  8. 在面对群众激情欢呼尽心迎迓的时刻,我的感觉和心态究竟是在乎自己、在乎基督、在乎融合?(28-40节)
  9. 是否我与主认同,不让石头凭借神迹对祂欢然呼叫,而只让选民甘心情愿对祂欢然呼叫?为什么?(28-40节)
  10. 究竟耶稣是为圣城灭绝性的灾难而哭,或为圣民毫无知觉的情况而哭?(41-44节)
  11. 是否耶稣的期盼是众人都像预知将临苦难而哀哭的先知?(41-44节)
  12. 究竟我心灵的殿在主的眼中情况如何?我究竟应该怎么着手拨乱反正?(45-48节)
  13. 是否我一生单单对人犯罪作恶,却从未对主萌起任何除灭的意念?(45-48节)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

 






上一篇:路加福音第18章逐节注解、祷读
下一篇:路加福音第20章逐节注解、祷读

点我,加官微,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