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利门书逐节注解、祷读

【门1】「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保罗,同兄弟提摩太写信给我们所亲爱的同工腓利门,」

【门2】「和妹子亚腓亚并与我们同当兵的亚基布,以及在你家的教会。」

【门3】「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 在新约圣经中,本信是保罗唯一的私人信件,但却意义非凡,令人爱不释手;本信也是保罗最短的一封书信,但却精巧隽永,值得细细品味。表面上,本信是保罗为逃奴阿尼西谋向主人腓利门求情;实际上,本信是圣灵向信徒示范怎样在基督的身体里团契相交。
  • 1-3节是问候,与23-25节的问安首尾呼应。
  • 「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保罗,同兄弟提摩太写信给我们所亲爱的同工腓利门」(1节),这个开场白非常特别。保罗并没有像其他的监狱书信一样,以「基督耶稣使徒」(弗一1;西一1)或「基督耶稣的仆人」(腓一1)开头,而是用「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保罗」开头,表明他在信中并不是以使徒的权柄说话。
    • 「为基督耶稣被囚」,原文是「基督耶稣的囚徒」(英文NASB译本)。虽然保罗受到不公正的囚禁,但却是在基督耶稣的旨意中。
    • 「保罗」是常见的罗马姓氏(徒十三7)。使徒保罗是罗马公民,罗马公民可以有三个名字,他的姓、也就是第三个名字是「保罗 Paullus」,意思是「小的」。罗马公民又可以有第四个名字,即出生时取的昵称,使徒保罗的犹太名字「扫罗」可能就是保罗的昵称,意思是「渴望」。使徒保罗通常在犹太人中使用「扫罗」这个犹太名字(徒二十二7;二十六14),在外邦人中使用「保罗」这个罗马名字(徒十三9),在所有的保罗书信中都自称「保罗」。
    • 「提摩太」是保罗从路司得带起来的年轻同工(徒十六1-3),他是《哥林多后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和《腓利门书》的联名作者。保罗把「提摩太」的名字放在发信人的位置,不一定表明他参与了实际写作,但表明他是赞同这几封信的内容的。
    • 「腓利门」是歌罗西教会的同工,教会传统认为他是歌罗西教会的长老,可能是保罗在以弗所带信主的(19节),与大多数不认识保罗的歌罗西信徒不同(西二1
  • 第2节可译为「亚腓亚姊妹,和我们的战友亚基布,以及在你家里的教会」(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亚腓亚」很可能是腓利门的妻子。
    • 「亚基布」很可能是腓利门的儿子,负责牧养歌罗西教会(西四17)。
    • 「在你家里的教会」,指在腓利门家中聚会的教会。我们必须按照初期教会的实践来理解新约书信中「教会」一词的意义。初期教会平时都是在信徒的家中聚会(罗十六5;林前十六19;西四15;门2),直到主后三世纪中叶,才开始在专门的建筑物中固定敬拜。古罗马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都在公寓楼(Insulae)里,每户最多可容纳二十多人聚会,富人的联排屋(Domus)最多可容纳五十至七十人聚会。因此,初期教会没有几百、上千人的大聚会,通常是二、三十人挤在某位信徒的家中一起用饭、彼此亲密相交,没有角落可以隐藏(徒二46;五42;十二12;十六15)。一个地方教会可能分为好几个家庭教会(罗十六5、14、15)。新约时代的家庭成员也包括属于主人的奴仆、雇工、亲友(徒十24;十六33),全家归主的现象(徒十一14;十八8;林前一16),与初期教会在家中聚会的方式有直接关系。能够开放家庭作为教会聚会场所的信徒,在经济基础、人生经验和信仰程度上都相对比较成熟,所以往往成为教会天然的领袖。家庭教会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容易分门结党(林前一10-17;三3-4)、难以执行纪律(林前五1-8)、信仰参差不齐的缺陷。虽然保罗曾经多次写信教导哥林多教会,但从主后一世纪末革利免(Clement of Rome,主后35-99年)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里,便会发现仍然存在分门结党(《革利免一书》第三章)。因此,我们不能把早期的家庭教会理想化,安提阿的伊格那丢(Ignatius of Antioch,主后67-108年)多次鼓励家庭教会多在一起聚会、一起敬拜神(《伊格那丢达以弗所人书》第十三章;《伊格那丢达马内夏人书》第七章)。新约圣经并没有制定标准的聚会模式。在保罗的宣教旅程中,无论聚会地点是在会堂(徒十八4)、在家里(徒十八7)、还是在推喇奴的学房(徒十九9),都是因时、因地制宜。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实际。
    • 本信的正文中,所有的第二人称代词和动词都是单数,表明本信是一封私人信件。但在1-3节的问候中,收信的对象却包括「腓利门」、「亚腓亚」、「亚基布」和「在你家的教会」。因为救恩从来都不只是个人与神之间的私人关系,而是从黑暗权势转移到基督国度的群体关系(西一13)。所以保罗从来都不认为信仰是个人的私事,总是在身体的范围里看待肢体的问题。虽然腓利门有权决定如何处置自己的逃奴,但结果却会影响到他家里的教会。
  • 「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3节),这句问候不是一句简单的客套话:
    • 「恩惠、平安」,结合了希腊式的「恩惠」和希伯来式的「平安」。当时的书信一般用「问候 Chairein」一词来问安(徒十五23;二十三26),但保罗却改为双关语「恩惠 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乐的」。「恩惠」是神赐给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动的礼物,是我们喜乐的源泉。希伯来文「平安 Shalom」不只是没有战争的状态,更表示繁荣、兴盛,特别是属灵事物上的兴盛。保罗的问候总是先「恩惠」后「平安」,因为除非神的「恩惠」已经把罪对付清楚,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平安」。「恩惠 Charis」与「基督 Christos」原文谐音,而在保罗心目中,「恩惠」几乎就是「基督」的同义词,因为除了基督之外,没有什么可以给人恩惠,神的平安也是借着基督来的。恩惠是平安之源,平安是「恩惠」之果。
    • 保罗此时身陷囹圄(1节),却能为腓利门求「恩惠、平安」、为阿尼西谋求自由。因为他是「基督耶稣的囚徒」,在灵里始终是自由的,满有不受环境影响的平安喜乐。
    • 「恩惠、平安」来自「神我们的父」,祂不但是保罗和腓利门的父,也是亚腓亚、亚基布和阿尼西谋的父。因此,本信也是一封家书,处理的是弟兄之间的关系。
上图:新约时代罗马公寓楼示意图和古罗马港口城市奥斯提亚安提卡(Ostia Antica)出土的古建筑群遗迹。在古罗马的城市里,大部分居民都住在被称为Insulae的公寓楼里,现存最高的是五层楼,越上层的质量越差。少数富有的上流人士住在联排屋(Domus)里,在一、两天路程之外的乡村还可能有别墅(Villa)。在4世纪,当时罗马城里大约有4.2万至4.6万栋公寓楼,而3世纪后期只有1,790栋联排屋。初期教会聚会的地方,就是在这些公寓楼和联排屋里。

上图:新约时代罗马公寓楼示意图和古罗马港口城市奥斯提亚安提卡(Ostia Antica)出土的古建筑群遗迹。在古罗马的城市里,大部分居民都住在被称为Insulae的公寓楼里,现存最高的是五层楼,越上层的质量越差。少数富有的上流人士住在联排屋(Domus)里,在一、两天路程之外的乡村还可能有别墅(Villa)。在4世纪,当时罗马城里大约有4.2万至4.6万栋公寓楼,而3世纪后期只有1,790栋联排屋。初期教会聚会的地方,就是在这些公寓楼和联排屋里。

【门4】「我祷告的时候提到你,常为你感谢我的神;」

【门5】「因听说你的爱心并你向主耶稣和众圣徒的信心(或译:因听说你向主耶稣和众圣徒有爱心有信心)。」

【门6】「愿你与人所同有的信心显出功效,使人知道你们各样善事都是为基督做的。」

【门7】「兄弟啊,我为你的爱心,大有快乐,大得安慰,因众圣徒的心从你得了畅快。」

  • 4-7节是称赞,与20-22节的期望前后呼应。
  • 5-7节原文用「爱心」(5a)、「信心」(5b)、「信心」(6节)、「爱心」(7节)组成了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 第5节可译为「因听说你对众圣徒的爱心,和你对主耶稣的信心」(和合本修订版)。
    • 「对众圣徒的爱心」是信徒得救的标志,「对主耶稣的信心」是信徒得救的根据,不但腓利门如此,其他的歌罗西信徒也是如此(西一4)。
    • 保罗为腓利门的「信心、爱心」而感谢神(4节),因为这两样都不是人的修养,而是神所赐的「恩惠」(3节)。
  • 第6节可译为「愿你与人分享信心的时候,能产生功效,让人知道我们所行的各样善事都是为基督做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与人分享信心」,指出于信心而表现出「对众圣徒的爱心」,所以能「让人知道我们所行的各样善事都是为基督做的」。
    • 相反,人若缺乏慷慨之心,证明自己缺乏对基督的信靠,所以缺乏安全感。
  • 第7节可译为「弟兄啊,由于你的爱心,我得到极大的快乐和安慰,因为众圣徒的心从你得到舒畅」(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舒畅 anapauo」原文又被译为「安息」(太十一28;启六11;十四13)。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8-29),腓利门就是一个「得享安息」的人,所以也成了一个能让人「得到舒畅」的人。
    • 新约书信从来不管信徒对于彼此的感受,一律要求他们彼此相爱(约十三34;罗十三8;彼前四8;约壹三11)。只有一个「得享安息」的人, 才能成为彼此相爱的人;只有一个彼此相爱的人,才能让别人「得到舒畅」。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是否「心里柔和谦卑」、是否「得享安息」, 可以问问自己:当我们团契相交的时候,传递给人的是压力呢,还是安息呢?分享出去的是焦虑呢,还是平安呢?
  • 4-7节的祷告和称赞,将成为8-19节的请求和20-22节的期望的基础。在8-22节中,将出现4-7节中许多用词的回响:
    1. 第4节的「祷告 proseuche」,原文再次出现在22节。
    2. 第5、7节的「爱心 agape」,原文再次出现在第9节。
    3. 第6节的「善事 agathos」,原文就是14节的「善行 agathos」。
    4. 第6节的「同有 koinonia」,原文的字根就是17节的「同伴 koinonos」,可被译为「相交」(约壹一3、6、7)、「交接」(徒二42)、「团契」。
    5. 第7节的「心 splagchnon」,原文再次出现在12、20节。
    6. 第7节的「兄弟 adelphos」,原文再次出现在16、20节。
    7. 第7节的「畅快 anapauo」,原文再次出现在20节。

【门8】「我虽然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你合宜的事,」

【门9】「然而像我这有年纪的保罗,现在又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宁可凭着爱心求你,」

【门10】「就是为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阿尼西谋(就是有益处的意思)求你。」

  • 8-19节是请求。
  • 第8节可译为「因此,虽然我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你做该做的事」(英文ESV译本)。
    • 「因此」,意思是因为保罗非常清楚腓利门的品格(4-7节),所以才进一步提出请求,把腓利门「对众圣徒的爱心」(5节和合本修订版)也展示给阿尼西谋。保罗不会要求没有生命的世人按照道德行事,只会要求基督徒活得像个真正的基督徒。
    • 保罗拥有使徒的权柄,「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腓利门做该做的事。但是,发号施令固然能提高效率,但也会给魔鬼和肉体留下破口。保罗经常运用使徒的权柄命令教会遵行真理原则,但却很少命令个人去做具体的事情。当教会的领袖开始向个人发号施令的时候,教会的状况就岌岌可危了。
  • 「然而像我这有年纪的保罗,现在又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宁可凭着爱心求你」(9节)。保罗在有关个人的事务上,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把对方当作在基督里平等的弟兄来请求。
    • 本信是保罗第一次在罗马被囚时写的,他可能已经有55-60岁,所以自称「有年纪的保罗」。
    • 保罗「又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为了基督的缘故,甘心接受不公正的待遇;腓利门也有义务为了基督的缘故,放弃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祂受苦」(腓一29)。
    • 保罗所关心的,不只是阿尼西谋能否被接纳,而且是基督的身体能否合一、信徒能否活出基督的生命。所以他「攻克己身」(林前九27),既不用权柄、道理来压服人,也不用年纪、遭遇来感动人,而是「宁可凭着爱心求」,在爱心里彼此相交(5、7节)。命令和煽情,固然可以立刻解决问题,但神的心意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借着肢体之间的难处,让肢体学习在身体里彼此相交。
  • 「就是为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阿尼西谋求你」(10节),指阿尼西谋是保罗在被囚罗马期间带信主的,是保罗「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林前四15)的属灵儿子。
    • 「阿尼西谋 Onesimos」是当时的奴隶常用的名字,意思是「有益处」。
    • 阿尼西谋是从腓利门家逃跑的奴隶。一位奴隶和一位囚犯,因着基督成为属灵的父子。除了阿尼西谋,保罗只把这个非常亲热的称呼用在提摩太和提多身上(提前一2;提后一2;多一4)。
  • 奴隶制是罗马帝国经济的支柱,罗马城有一半人是奴隶,意大利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隶,整个帝国有五分之一是奴隶,服务于罗马生活的所有领域。奴隶被认为是罗马公民的必需品,他们通常是战俘、奴隶母亲的后代或被绑架者,在奴隶市场被出售。一些公共奴隶为帝国建造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担任城市的文员和收税员,会计师、医生、制造商、生意人和妓女通常都是奴隶。奴隶在法律上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件物,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没有权利和地位,主人对奴隶拥有生杀大权,双方的关系就像仇敌,所以与保罗同时代的罗马哲学家塞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主前4年-主后65年)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你有多少奴隶,就有多少敌人。』但我们得到他们时并非敌人,是我们把他们变成了敌人……因为我们虐待他们,不是把他们当作人,而是把他们当作驮物的牲口。」(塞内卡《书信集 Epistles》 Letter 47:5)。
  • 在长达二百年的「罗马和平 Pax Romana」时代,法制相对公正严明,人民相对安居乐业,但繁荣稳定的基础却是奴隶制。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基督徒,几乎没有留意到奴隶制的存在,正如现代人很少会给身处的经济制度贴上道德的标签。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法律若不强制逃奴回到主人那里,只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动乱和瘫痪。因此,脱离环境来谴责圣经时代奴隶制的道德缺陷,只是现代人「何不食肉糜」式的傲慢。保罗对歌罗西人说:「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2),他自己也不打算耗费时间改变地上的制度。所以,保罗并没有命令腓利门,而是凭着爱心求他。而腓利门的回应,将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3节)的关系。这也是教会今天应对社会问题的榜样:
    1. 教会不是政治或慈善团体。保罗亲身遭受了不公义的对待,但也没有投身社会改革,从使徒变成革命家或改革者,因为那不是神对教会的呼召。
    2. 教会不必教导世人如何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世人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凡是试图建立公义社会的道德家、教育家、改革家和革命家,都毫无例外地失败了。
    3. 教会也不必教导信徒如何从事社会改革,而致力于帮助信徒「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悦」(西一9-10),「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西三15),在所处的各种环境下做真正的基督徒。
    4. 当信徒「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二15-16)以后,不必等到社会改革完成,基督的福音就能开始影响世界。

上图:主后二世纪士每拿的罗马大理石浮雕,描绘两对带着颈圈的奴隶,被人用绳子牵着。现藏于牛津Ashmolean博物馆。

【门11】「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

【门12】「我现在打发他亲自回你那里去;他是我心上的人。」

【门13】「我本来有意将他留下,在我为福音所受的捆锁中替你伺候我。」

【门14】「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就不愿意这样行,叫你的善行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

【门15】「他暂时离开你,或者是叫你永远得着他,」

【门16】「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在我实在是如此,何况在你呢!这也不拘是按肉体说,是按主说。」

  • 「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11节),这句话是双关语:
    • 「没有益处 achrestos」和「有益处 euchrestos」原文谐音,「有益处 euchrestos」与「在基督里 en Christos」(20节)也谐音。
    • 「阿尼西谋 Onesimos」(10节)名字的意思是「有益处」,但他却名不副实。当时的奴隶制就像今天的雇佣关系,许多奴隶的工作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西三22-23);不仅如此,阿尼西谋还弃主逃跑,对腓利门来说根本「没有益处」。但如今,他在基督里「已经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西三9),不但配得这个名字,甚至还超越了这个名字。腓利门将发现这位重生的奴隶诚实努力、凡事为主而做(西三23-24),对神、对保罗、对腓利门「都有益处」。
  • 「我现在打发他亲自回你那里去;他是我心上的人」(14节),这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
    1. 当时的奴隶被视为主人的财产,不算一个真正的人。但阿尼西谋却已经成了保罗「心上的人」,不再是一件活的工具。
    2. 「他是我心上的人」,直译是「他是我的心」(英文ESV译本)。在原文中,保罗特地使用了与第7节同样的「心 splagchnon」。「众圣徒的心」(7节)已经从腓利门得了安息,所以他也应当尽力使保罗的心得着安息。既然阿尼西谋是保罗的「心」,那么,要使保罗的心得安息,就要使阿尼西谋得安息,也就是接纳他、饶恕他以前的错误。
  • 「我本来有意将他留下,在我为福音所受的捆锁中替你伺候我」(13节),这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
    1. 保罗预计自己可能很快会出狱(22节),还有其他的人在身边(23-24节),并不需要阿尼西谋继续伺候自己。因此,「我本来有意将他留下」,是暗示阿尼西谋已经接受了《歌罗西书》中关于仆人如何对待主人的教导(西三22-25),主动愿意冒险回到腓利门那里、接受惩罚。根据罗马法律,主人对逃奴有生杀之权;阿尼西谋冒险回到主人那里,不是为了带信,而是为了凭信心解决生命里的亏欠。我们在基督里「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五17),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过去,因为基督里的新人「凡事都不可亏欠人」(罗十三8),应该靠着基督来解决过去的亏欠。
    2. 古罗马的囚犯倚靠来访者提供生活必需品,阿尼西谋可能负责把附近信徒的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带给保罗,也帮助保罗打扫卫生、传递信息。保罗指出,他是「为福音所受的捆锁」,所以腓利门有义务分担他的难处;阿尼西谋实际上是在主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替他伺候了保罗,所以对保罗和腓利门「都有益处」。
  • 「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就不愿意这样行」(14a):
    • 根据古罗马的法律,私自收留逃奴,等于侵犯别人的财物,一经发现,收留者需要赔偿主人。但保罗并不是从法律角度考虑问题,那不是保罗所关心的。保罗考虑的是如何在主里造就弟兄,「叫你的善行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14b)。
    • 「善行 agathos」原文和第6节的「善事 agathos」是同一个词。只有「出于甘心」的善行,才是「使人知道你们各样善事都是为基督做的」(6节);而「出于勉强」的善行,只是因为出于人的压力、需要或面子。保罗甘心不把阿尼西谋留下,阿尼西谋甘心回歌罗西接受惩罚,腓利门若是也能甘心收纳阿尼西谋,这就是基督身体里的彼此相交了。
  • 15节直译是「因为他暂时被与你分开,也许是要让你永远得着他」(英文ESV译本)。「被与你分开」,表明他们是被神暂时分开。因为神在背后的管理,阿尼西谋才能认识保罗、进而认信基督,得以在基督里与腓利门建立新的、永恒的关系,可以「永远得着他」(出二十一6;申十五17)。当信徒的事情变得更糟的时候,也许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创五十20),因为「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
  • 腓利门「永远得着」阿尼西谋的方式,「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16a)。这不是说解放阿尼西谋,那不是保罗最关心的事情(林前七21);正如保罗说「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三28),意思不是说不再有种族、男女的区别。保罗并不在意奴隶和自由人之间的区别,在意的是把主里的弟兄当作弟兄对待。
  • 「在我实在是如此,何况在你呢」(16b),指保罗已经接纳原来素不相识的阿尼西谋为弟兄,何况是原来就熟悉阿尼西谋的腓利门呢。实际上,阿尼西谋和腓利门不但是基督里的弟兄,也是同一位属灵父亲保罗带信主的,所以成了双重意义上的兄弟。
  • 「这也不拘是按肉体说,是按主说」(16c),可译为「无论在肉身或在主里更是如此 」(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对于腓利门而言,他在肉身上得了一位弟兄作奴仆,又在主里得了一位奴仆作弟兄,这是一种双重的关系。
上图:主后4世纪古罗马奴隶颈圈,上面写着:「我逃跑了,抓住我!如果你把我送回主人Zoninus那里,你会得到一个苏勒德斯金币」。奴隶制是罗马帝国经济的支柱,意大利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隶,整个帝国有五分之一是奴隶,服务于罗马生活的所有领域。奴隶被认为是罗马公民的必需品,他们通常是战俘、奴隶母亲的后代或被绑架者,在奴隶市场被出售。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必须完全按照主人的要求做任何事,逃奴可能会被处死。如果奴隶杀死了主人,家里的所有其他奴隶都将被处死。一些来自希腊的奴隶受过良好教育,成为主人孩子「训蒙的师傅」(加三24)。一些公共奴隶为帝国建造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担任城市的文员和收税员。古罗马的会计师、医生和妓女常常是奴隶。

上图:主后4世纪古罗马奴隶颈圈,上面写着:「我逃跑了,抓住我!如果你把我送回主人Zoninus那里,你会得到一个苏勒德斯金币」。奴隶制是罗马帝国经济的支柱,意大利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隶,整个帝国有五分之一是奴隶,服务于罗马生活的所有领域。奴隶被认为是罗马公民的必需品,他们通常是战俘、奴隶母亲的后代或被绑架者,在奴隶市场被出售。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必须完全按照主人的要求做任何事,逃奴可能会被处死。如果奴隶杀死了主人,家里的所有其他奴隶都将被处死。一些来自希腊的奴隶受过良好教育,成为主人孩子「训蒙的师傅」(加三24)。一些公共奴隶为帝国建造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担任城市的文员和收税员。古罗马的会计师、医生和妓女常常是奴隶。

【门17】「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

【门18】「他若亏负你,或欠你什么,都归在我的帐上;」

【门19】「我必偿还,这是我——保罗亲笔写的。我并不用对你说,连你自己也是亏欠于我。」

  • 「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17节),这是保罗提出的正式请求。
    • 「同伴 koinonos」原文是第6节的「同有 koinonia」的字根,意思是「团契的成员」。保罗的请求,是关于团契相交的爱。
    • 保罗并没有指示腓利门释放阿尼西谋,而是希望他像对待主内弟兄一样「收纳他」。保罗相信腓利门有足够的爱心和信心(5节)、找到处理此事的智慧。在罗马帝国,主仆关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奴隶被看作一种谋生的方式;法律上的自由未必会给奴隶带来明显的好处,得到自由的奴隶往往陷入贫困和饥饿。因此,如果当时一位信徒拥有奴隶,他的责任并不是释放他们,而是以基督的爱去爱他们。
    • 神对牧者的旨意,「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彼前五3),「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二十二26)。「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罗八5),人「若被圣灵引导,就不在律法以下」(加五18)。教会的领袖只需要教导信徒「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活出基督的样式,不需要越俎代庖地指示人、更不能依仗权柄辖制人;否则,不但不能培养成熟的信徒,还会让自己和别人都陷入律法主义的泥潭,甚至自欺欺人地把人的意思当作神的意思。
    • 保罗知道腓利门可能对逃奴的印象并不好,所以请求腓利门「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用自己来代替阿尼西谋。实际上,这就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所做的事情,祂在神面前「替我们成为罪」(林后五21)、「替我们死」(帖前五10),在父神右边「替我们祈求」(罗八34),又在我们里面「替」我们活(加二20)、「替我们祷告」(罗八26),而我们则应该「替」基督求人与神和好(林后五20)。「代替」(彼前三18)是福音的核心,也是信徒彼此相爱、彼此接纳的原则。我们爱别人,不是根据对方是否可爱,也不是因为对方是否配得,而是因为基督「代替了他们;所以我们爱他们,就像爱基督一样。
  • 「他若亏负你,或欠你什么,都归在我的帐上」(18节)。可能指阿尼西谋逃走时偷了主人的钱,或者因为他的逃走,腓利门必须另外雇人工作。
    •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奴隶是主人的投资,阿尼西谋就算没有偷窃腓利门的财产,也剥夺了他应得的服务,所以腓利门有权追讨。但是,保罗并没有说为什么不情愿受欺呢?为什么不情愿吃亏呢(林前六7),也没有说接纳阿尼西谋就是接纳基督(路九48),而是说「都归在我的帐上」。因为在基督的身体里,「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加六2)
    • 我们亏负了天父,基督却为我们的过犯付上了代价(林后五11)。保罗认识的是这样一位基督,效法的也是这样一位基督,使基督的爱真正成形于自己的行为中,让腓利门和阿尼西谋得以和好。这也正是保罗所说的「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一24)。
  • 「我必偿还,这是我——保罗亲笔写的」(19节),表示这是一个有效的欠条。这张欠条背后所回响的,是「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约壹三16)。
  • 「我并不用对你说,连你自己也是亏欠于我」(19节),意思是保罗带腓利门信主,使他在自己「属灵的好处上有分」(罗十五27),相当于腓利门欠了属灵的债(罗十五27)。这句话提醒腓利门,其实他也欠了阿尼西谋福音的债(罗一14)。这句话也提醒我们,我们在神面前都是阿尼西谋,每个信徒都欠着基督的债,因为「祂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五15)。

【门20】「兄弟啊,望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得快乐(或译:益处),并望你使我的心在基督里得畅快。」

【门21】「我写信给你,深信你必顺服,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

【门22】「此外你还要给我预备住处;因为我盼望借着你们的祷告,必蒙恩到你们那里去。」

  • 20-22节是期望,与4-7节的称赞前后呼应。
  • 「在主里因你得快乐」(20节),可译为「在主里因你得益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益处 oninemi」原文与「阿尼西谋 Onesimos」(11节)的名字谐音,是双关语。
    •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主人必须严惩逃奴、以儆效尤,方式小到取消获释权,大到肉体刑罚、甚至钉十字架。如果腓利门不采取某种惩罚,他的社会背景和同侪期许,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保罗并不是在请求腓利门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也不是要他做一些被社会赞同的事情,而是盼望他做一件合神心意的事(7节)。
    • 20节 的「心 splagchnon」和「畅快 anapauo」,原文与第7节的「心」和「畅快」相同。「众圣徒的心」(7节)已经从腓利门「得了畅快」(7节),所以他也应当尽力使保罗的「心在基督里得畅快」(20节)。这不是外来权柄的压力,而是里面爱的压力,因为「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五14)。「畅快 anapauo」原文又被译为「安息」(太十一28;启六11;十四13),每个信徒都应该帮助肢体在基督里得安息。
  • 「我写信给你,深信你必顺服」(21a),并不是指顺服保罗。在保罗的书信中,「顺服 hupakoe」都是指人对神、基督或福音的回应(罗一5;六16;十五18;十六1926;林后七15;十5-6),这里也是指顺服神。因为在本信中,保罗从来没有发出任何命令,腓利门所需要顺服的,是神爱人如己的命令。
  • 「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21b),这句话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保罗当然不希望腓利门惩罚阿尼西谋,但并没有明说要释放他;因为当时释放奴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而把奴隶当作弟兄接纳,实际上已经废除了奴隶制。保罗留下了一种模糊的开放性,给圣灵留出了在腓利门心中动工的空间。而本信得以保存下来,证明腓利门已经「顺服」,并且所行的「过于」保罗所说的,让整个教会都得着了造就。
  • 「此外你还要给我预备住处;因为我盼望借着你们的祷告,必蒙恩到你们那里去」(22节),这句话意味深长。
    • 一方面,腓利门和他的家人可能正在为保罗祷告、盼望能再见到他,所以保罗也盼望自己很快会被蒙恩释放、前往歌罗西探访。
    • 另一方面,这句话也是在提醒腓利门:既然他祷告与保罗尽快见面,当保罗来了以后,他会发现腓利门把阿尼西谋当作弟兄对待吗?
    • 信徒的信心,并不在乎我们承认什么、赞同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否做出某些艰难、甚至痛苦的选择。保罗摆在腓利门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选择。主耶稣摆在每个信徒面前的,也是这样一个选择。如果我们盼望基督再来,当祂来了以后,会发现「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呢(太二十四45)?

【门23】「为基督耶稣与我同坐监的以巴弗问你安。」

【门24】「与我同工的马可、亚里达古、底马、路加也都问你安。」

【门25】「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的心里。阿们!」

  • 23-25节是问安,与1-3节的问候首尾呼应。
  • 23-24节提到了五个名字,比《歌罗西书》的名单(西四10-14)只少了一个犹士都。这份问安的名单里,竟然包括了四福音一半的作者、新约圣经三分之一的作者,这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思想,这是一封「私人信件」、还是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呢?
    • 「以巴弗」是歌罗西人(西四12),是他先向自己城里的人传福音(西一7-8),与腓利门很熟悉。
    • 「马可」(24节),可能就是《马可福音》的作者,又名约翰(徒十二12),他参与了保罗第一次宣教旅程(徒十三5),但中途退出(徒十三13);在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出发之前,保罗因他的缘故和巴拿巴争论,导致二人分开(徒十五36-39)。经过多年,马可早已重得保罗的接纳和赏识,并成为保罗的得力助手(提后四11)。
    • 「亚里达古」(24节)是来自帖撒罗尼迦的马其顿人,他曾在保罗第三次宣教旅程中与保罗一同在以弗所事奉。保罗刚刚说完「必须往罗马去看看」(徒十九21),亚里达古就出现了:他出现在以弗所骚乱的戏园(徒十九29),出现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徒二十4),出现在地中海的风浪中(徒二十七2),出现在罗马的监牢里(西四10)。在患难中同行的弟兄,乃是主的恩典和安慰。
    • 「底马」(24节)是保罗的同工(西四14)。谁会想到,底马后来因贪爱世界而离弃了保罗(提后四10),而阿尼西谋却成了一个有益的人呢?
    • 「路加」(24节),就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
  • 「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的心里」(25节),这句话总结了保罗对腓利门的所有期望。只有「主耶稣基督的恩」,才能使腓利门胜过自己的社会和文化处境,拒绝那条人以为正的道路,赦免别人的「亏负」(18节),「收纳」(17节)凡基督所收纳的弟兄。保罗写这封信的时候,在罗马监狱中困难重重,但却费尽心思写下本信、关心一位出逃的奴隶。只有「主耶稣基督的恩」,才能使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扫罗成为柔和谦卑的使徒保罗。正是因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我们才得以与神和好、并且彼此和好;我们与神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今天,神已经借着「主耶稣基督的恩」收纳了我们,我们也应当收纳亏负过自己的阿尼西谋,因为在神面前,我们都是阿尼西谋。那么,你我应当收纳的阿尼西谋是谁呢?

《腓利门书》背景

  《腓利门书》的原文是希腊文,又被称为「给腓利门的信 Epistle to the Philemon」。在新约圣经中,这是使徒保罗最短的一封书信, 只比《约翰贰书》和《约翰叁书》的篇幅长一点。这也是使徒保罗唯一的私人书信,写给歌罗西信徒腓利门,请求他宽恕并接纳逃走的奴隶阿尼西谋。歌罗西位于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弗吕家地区的吕加斯谷(Lycus Valley),在老底嘉和希拉坡里附近(四13)。保罗并没有到过歌罗西(西二1),他可能在以弗所事奉期间认识腓利门、并且带他信主(19节)。

  《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都是保罗第一次在罗马坐监时写的(弗三1;腓一7;西四10;门9),被称为「监狱书信」。其中《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和《腓立比书》都是写给教会的,《以弗所书》阐明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歌罗西书》阐明基督是教会的元首,《腓立比书》阐明了教会活出基督见证的道路。《腓利门书》虽然是一封私人信件,但却完美地示范了身体里的团契相交,很早就被众教会接纳为新约正典。

  保罗于主后60-62年在罗马被囚期间,有很大的自由接待来客、向人传道,听众中有一位从腓利门家中逃出来的奴隶阿尼西谋,后来成为基督徒。保罗经过阿尼西谋同意,决定把他送回到腓利门那里。此时,保罗刚刚写了《歌罗西书》和《以弗所书》,在两封信中都教导了如何处理主仆关系(弗五21-六9;西三18-四1);然后,保罗又写了《腓利门书》,亲自实践了自己的教导。这三封书信都是由推基古和阿尼西谋送出的(弗六21-22;西四7-9)。初期教会的使徒教父、安提阿的伊格那丢(Ignatius)在主后110-115年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反复提到以弗所教会的监督阿尼西谋,也许就是本信中的这位逃奴(伊格那丢《致以弗所人书》1:1;优西比乌《教会史》4:26))。

  虽然本信是保罗书信中最短的一封,但却比当时的大多数私人书信都长。因为这并非随手写就的便条,而是精雕细琢的宝石,整体是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 A. 问候(1-3节);
    •  B. 称赞(4-7节);
    •   C. 请求(8-19节);
    •  B1. 期望(20-22节);
    • A1. 问安(23-25节)。

  本信就像《歌罗西书》的例证,保罗用自己的榜样,展示了信徒之间怎样「穿上新人」(西三10),在基督的身体里团契相交;示范了怎样「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西三12-13)。保罗毫不造作的爱心、尊重和真诚,足以让每一个工于心机的传道人羞愧;保罗在书信中的柔和、谦卑和智慧,更是网络时代信徒的沟通榜样。

  许多人对《腓利门书》感兴趣,是想知道基督徒应该如何处理政治和社会问题;有什么社会主张和政治体制问题,比奴隶制更加敏感、更加困难呢?但是,保罗并不打算教导基督徒如何应对社会问题,他是福音的仆役(西一23)、也是教会的仆役(西一24),无论是改变社会制度、还是解放奴隶,都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对于保罗来说,一个人在基督里的身分才有真实的永恒意义,社会上的身分都是暂时的,变或不变都不重要(林前七17-23)。保罗写本信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提倡「社会福音」,也不是为了释放阿尼西谋;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基督徒应当如何做个真正的基督徒。因此,在本信所涉及的三个人中,逃奴阿尼西谋需要放下惧怕、请求赦免,解决生命中的亏欠;主人腓利门需要放下成见、甘心饶恕,维持与主正确的关系;调解人保罗也需要放下发号施令、代以劝说求情,并且像基督为人受死那样、甘愿为阿尼西谋受罚。这三个人原本互不相识,若有一个人不在基督里,就不会有本信。但在基督耶稣里,这三个人却成为同工(1节)、父子(10节)、亲爱的兄弟(16节),「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西三11)。因此,本信的价值并不在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也不在于如何处理主仆关系,而是在于如何在基督里团契相交。信中充满「同工」(1、24节)、「同当兵」(2节)、「同有的信心」(6节)、「同伴」(17节),甚至还有「同坐监」(23节)。今天,我们常常用缺乏爱心的方式去劝勉别人的爱心,用没有饶恕的心态去督促别人的饶恕。而本信的榜样却是:肢体之间都应当用合神心意的方法来团契相交、彼此接纳,「无论做什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借着祂感谢父神」(西三12)。




来源:https://cmcbiblereading.org/

 






上一篇:提多书第3章逐节注解、祷读
下一篇:希伯来书第1章逐节注解、祷读

点我,加官微,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