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 第六章 创造论与进化论(1)


        第六章 创造论与进化论
 
        前面几章已经提到,自从一八五九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后,进化的思想象野火一样迅速在思想界、科学界蔓延,对《圣经》所启示的创造论提出空前的严重挑战。虽然《圣经》的历史性已被考古学的证据充分证明,不少人仍把进化论当作科学真理,认为创造论不符合科学,是无法接受的。进化论成为许多知识分子接触、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阻拦。在谈论信仰时,不能不涉及创造论和进化论的论战。
 
        有关这方面的专著中,潘柏滔博士所著的《进化论-科学与圣经冲突吗?》对进化思想的发展史、达尔文进化论的证据、基督徒对进化论应有的态度等都有详尽、全面的论述,资料丰富,分析中肯,值得认真阅读。由于创造论和进化论涉及面很广,本章仅就笔者自己在思考过程中认为比较重要的层面加以阐述,与大家分享。
 
        一、进化论是尚未被证实的假说
 
        进化论被写进很多书里,不少学校也在课堂上宣讲进化论。人们自然会认为进化已是事实(the fact of evolution),认为进化论是科学定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进化论并不是科学规律,它只是达尔文基于他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并没有被证实,目前正受到严重的挑战。
 
        上一章谈到,科学研究(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对象所必备的一个条件是重复性。宇宙、生命、人类的起源是已完成的事情,无法重复,故已超出科学研究的范畴。宇宙是进化来的还是由神创造的这一问题,科学无力作答。对此,进化论学者和创造论学者都有相当的共识。
 
        亨利'莫瑞博士(Dr. Henry M. Morris)指出:“最近再版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序言里,英国进化论领导人之一的生物学Mathews教授承认:‘相信进化与相信特殊创造完全一样 -- 两者都被信者确定为真,但至今却没有办法能加以证实’”1。
 
        所以,进化论只是一种假说,一种没有被证实、也无法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加以证实的假说。这一点是首先需要澄清的。
 
 
注释
 
1. Henry M. Morris著,《科学创造论》,韩伟等译(台北:更新传道会,1991),页15。
 
        二、两种模式
 
        既然进化论和创造论不能用科学方法证明或否定,关于起源的看法是凭信心而不是凭眼见建立的。这并不意味著我们不能客观地、合乎科学地来讨论起源问题。因为我们的信心不应该是凭主观意愿或轻率、盲从的,而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建立起来的。基督徒接受创造论是因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语,相信《圣经》是完全无误的。《圣经》明白地教导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创一1)。同时,他们也确信,神启示人类的两本书 -- 《圣经》和大自然决不会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随著科学的发展,人们一定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宇宙万物是神创造的而非无目的地依机遇进化来的。
 
        为便于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建立两种关于起源的模式,即进化模式和创造模式。进化模式是: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自给自足的封闭体系;其中有自生自长的律,使一切可以由简到繁、由紊乱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进化、发展;这种进化、发展至今持续不断。创造模式是:宇宙万物由超然的造物主所创造和维护;现在,创造过程已完成,进入了护持阶段。本章将著重讨论有关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或“物竞天择”)等方面的科学观察及成果。现代科学的资料更符合哪一种模式,那么,该模式可以作为较正确的模式予以接受。
 
        三、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科学界公认的宇宙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说,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但其总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是恒定的。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能量和质量可以互变后,此定律改为能质守恒定律。这个定律应用到热力学上,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这一定律指出物质和能量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一度曾被无神论当作宇宙永恒的根据。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描述热量的传递方向的:分子有规则运动的机械能可以完全转化为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热能;热能却不能完全转化为机械能。此定律的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每一个自发的物理或化学过程总是向著熵(entropy)增高的方向发展。熵是一种不能转化为功的热能。熵的改变量等于热量的改变量除以绝对温度。高、低温度各自集中时,熵值很低;温度均匀扩散时,熵值增高。物体有秩序时,熵值低;物体无序时,熵值便增高。现在整个宇宙正在由有序趋于无序,由有规则趋于无规则,宇宙间熵的总量在增加。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宇宙不是在进化,乃是在退化之中。曾长期在美国西北大学执教的物理学家贝克博士(Dr. Edson Peck)指出,“我们的宇宙中熵值有增高的倾向”,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宇宙象一个发条逐渐慢下来的大时钟”1。诚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暂时逆热力学的自然现象,如生命现象。动、植物由受精卵开始,从简到繁、从不分化到分化,最后成为一完整的动物或植株。之所以说“暂时”,是因为这些动、植物最后也要衰老和、死亡和解体。
 
        暂时逆热力学的生命现象需要两个必备条件。第一是要有蓝图或指令。这就是在精子和卵子的DNA中所携带的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在这些基因的调控下,一颗绿豆发芽长成一株绿豆苗,鸡蛋孵化后成为一只小鸡。第二是要一个能量转化系统,以供给发育时期所需的能量。光合作用、消化作用、血液循环和呼吸作用等都是这样的转化系统。
 
        进化论者认为,地球是开放系统,可以不断从太阳吸收能量以弥补在熵增高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因而进化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矛盾。但是,他们把能量的多寡与能量的转化相混淆了。问题不是太阳是否有足够的能量维持进化过程,而在于太阳的能量怎样用来维持进化过程。如果把一头野牛放进一家瓷器店,野牛用它巨大的能量在店内作功的结果只能是一场破坏。同样,如果盖一座楼房没有设计图纸,没有建筑师统一指挥,乃是让各种机器自由运作,让人们把水泥、砖头随意堆砌,楼房根本无法盖成。
 
        如果进化是宇宙的普遍现象,那么在宇宙中一定有宏大的指令系统和能量转化系统,使万物能逆热力学第二定律,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进化。但是,人们在宇宙中找不到这样的系统,故进化的模式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直接相冲突的。
 
        创造的模式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吻合。起初神创造天地时,“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创一4)。这告诉我们神起初创造的世界是冷热分开的低熵世界。世界被创造后,即慢慢开始退化。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但《圣经》早在两千多年前清楚地指出了宇宙中熵不断增高的自然趋势,“天地都如外衣渐渐旧了”(诗一○二26);“天必象烟云消散,地必如衣服渐渐旧了”(赛五一6)。
 
        热力学第二定律还告诉我们,宇宙不是永恒的。因为按此定律,宇宙的熵值在不断增高;总有一天,当宇宙各处的温度完全均匀一致时,熵增到最大值,一切能量都不再能作功,只剩下分子的随机运动。此时宇宙就到达等温热死阶段,一片死寂荒凉。这就是宇宙的终点。现在宇宙还没有进入最后阶段,说明宇宙的过去还不够长;即,宇宙必有一个起始点。宇宙必有起点和终点,不是永恒的。创造模式相信宇宙是神创造的,故宇宙不是永恒的。
 
        如果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可以引伸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第一定律说:质能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也就是说,宇宙不能自己开始;热力学第二定律却说宇宙必定有一个开始。这样,宇宙只能有一个不受第一定律支配的超然的开始。这样的开始不可能是自然进化而是神超然的创造。
 
 

注释
 
1. 海弗来著,《科学家相信神》, 刘家玉译(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 1980),页35-36。
 
        四、宇宙的起源
 
        虽然起源问题无法直接用科学的方法重演,但科学家们仍在观察、推理的基础上对宇宙的起源提出各种假说。现在,大爆炸论被广泛地接受。李志航博士在《科学对基督教的挑战》 1 和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洪炉火》2两本书中对此都有引人入胜的论述。
 
        宇宙不是永恒的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德国医生奥伯斯(Olbers)从一个简单的观察中提出宇宙不是处于衡定状态的假说。大家都知道星与星之间的夜空是完全黑暗无光的。奥伯斯首先想到,这说明宇宙中星球的数目是有限的,不能使宇宙的每个角落都发光。其次他假设,由于星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星球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小;或者由于什么尚不清楚的原因,万有引力会被抵消,使星球间的距离不断加大,即宇宙可能在膨胀。但这种假说未引起当时科学界的注意。
 
        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观察到了红移现象(red shift)。他们发现距地球很远的星球或星系射到地球的光比离地球近的星的星光弱而且较偏红色,即偏向可见光中的长波光谱。在声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都普勒转移(Doppler Shift):当一个运动物体接近我们时,我们收到的它的声波频率偏高;当它远离我们而去时,我们收到的它的声波则偏向低频。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当火车驶进站时,站在月台上的人听到它的鸣笛十分高亢;当它离站驶去时,笛声则变得低沉。因此天文学家们把红移现象解释为:远处射出红光的星球正在以高速度远离地球。
 
        几年后,爱因斯坦于一九一七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遍相对论,震动了科学界。一些科学家发现相对论的公式包含有宇宙不恒定的结论。但爱因斯坦不同意此见解,他当时以为自己的计算有误差,于是在方程式中又加进一个常数,以抵消宇宙有不断澎涨或收缩的可能性。
 
        一九三一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博(Edwin Hubble)用当代最大的二百寸天文望远镜惊奇地发现在银河系外还有千千万万个天河系,而且这些天河系明显地不断迅速向外扩张。在事实面前,爱因斯坦承认他在相对论公式中所加的宇宙常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尽管他感到有些刺激,并认为不尽合理,仍勉强地接受了“宇宙有个原始的必须性”的假说。由于理论和观察都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此后科学界再不怀疑宇宙确实是在膨胀了。
 
        大爆炸理论的确立
 
        基于宇宙在不断澎涨的事实,早在四十年代,旅美俄裔物理学家伽莫(George Gamow)等科学家就预测说,只有一个从近于无限高温迅速冷却的宇宙,才能合理解释质子和中子的融合,以致产生今天这个含73%的氢、24%的氦、和3%的重元素的宇宙;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在整个宇宙都可以测量到绝对温度-273oC以上约五度的微光3。只是,他们的预测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当时,一般实验室没有足够精密的仪器在如此低温下来侦测这种微波。
 
        一九六四年,美国电讯公司的贝尔(Bell)研究所的两位科学家彭兹雅(Arno Penzias)和威尔逊(Robert Wilson)用一种敏感的天线装置测量银河系的电波时,记录到很多杂音。他们一直以为天线有毛病。但天线经过彻底检查、确保无误后,这些杂音仍然存在,而且从各个方向测量的结果完全一样。这种杂音的强度所代表的温度是-270oC左右。
 
        与此同时,以狄克(R. Dicke)为首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群物理学家也在寻找太空微波。他们理论计算的结果是,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而来,其遗留的爆炸微波所代表的温度应是-263oC左右。有趣的是,这两个研究小组并不相通,而且他们都不知道伽莫等人在1948 年所作的计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了彼此的研究情况,并认为彭兹雅和威尔逊接收到的杂音正是大爆炸后余留至今的微波幅射!当他们的研究结果在天文物理学报上发表后,引起强烈震动。其他科学家随后所从事的观测和计算,也完全一样。由于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彭兹雅等获得1978年诺贝尔奖。美国太空总署发布的宇宙背景探测卫星(COBE)在大气层以上测得的数据表明,宇宙是一个完全的幅射体,与大爆炸论相符。
 
        此外,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中最先形成的元素是原子量小于7的元素,主要是氢和氦。氢和氦在宇宙中的比例的理论推算与现今在宇宙中测定的是吻合的。二十年来,物理学家用核子加速器研究不同核子、粒子高速碰撞的结果,用以推测宇宙形成过程中不同核子的比例,其推测结果也与今天实际观测的比例一致。
 
        大爆炸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需要进一步被检验;宇宙是否有百亿年的历史,也值得商榷;该理论在细节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因它合理地解释了宇宙的膨胀,找到了大爆炸的直接证据;加之,按此理论推算的结论和在加速器中得到的数据,大都与在宇宙中观测的实际情况相符。因此,大爆炸理论已成为现今被广泛接受的理论。

5月13日 每日恩典内容
 
 
 
 
 
 

 
赞美诗 | 一路引导

游子吟 | 第六章 创造论与进化论(1)
 

 






上一篇:游子吟 | 第五章 现代科学与基督教信仰(6)
下一篇:游子吟 | 第六章 创造论与进化论(2)

点我,加官微,防失联